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
详细内容
上海闸北区司法局“双疏”化解矛盾于无形
来源:法制日报发布时间:2011年12月06日作者:
上海闸北区司法局“双疏”工作室疏解化解矛盾于无形


  打开笔记本,倒上两杯热茶,调整好窗帘,张莲坐了下来,开始等待她的“客人”,“我希望一会儿他们进来的时候,能够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。”

  张莲是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师,但是这里并不是她的心理咨询室,而是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街道司法所的心理调解室。

  2010年6月,上海市闸北区司法局与区红十字会合作,以红十字会为平台,组建专业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,在彭浦新村设立了首个“双疏”(疏导心理、疏解矛盾)工作室试点。一年来,共受理个案62件,成功化解41件,缓解21件,实施帮困救助3次,累计金额达19万元。

  2008年,闸北区开始探索“联动调解”——人民调解介入各个领域的矛盾调解。工作中,司法局局长米振荣发现,不少社区中信访事件、恶性事件,都起源于家庭矛盾或邻里纠纷,当事人往往存在情绪上或认知上的偏差。

  “这些人大多是社区里的‘寂寞人’、‘边缘人’,心理充满恐惧或希望,内心有想法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达。”米振荣说,“他们的心理问题不解决,将对社区安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。”

  闸北区司法局开展的“双疏”工作构建了信访接待、法律援助、人民调解和心理疏导“四位一体”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,通过“疏心理”促进“解矛盾”,提高了“调”的能力和“解”的效率。

  彭浦社区有位徐老太,家里养了两条狗,狗吠声经常打扰到楼上邻居休息。邻居要求徐老太“少养一条”,遭到拒绝后,便多次捅漏老太家的雨篷。为调解两家矛盾,调解主任楼上楼下跑了60多次,仍然没有结果。

  心理咨询师通过和徐老太多次谈心,发现其养狗是因为害怕寂寞。得知这一情况,街道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主动带徐老太去参加社区活动,认识同龄人。徐老太找到了归属感,邻里矛盾自然化解了。

  但是单单的心理咨询并不足以解决社区“寂寞人”、“边缘人”的所有问题。闸北区司法局在解决群众心理问题的同时,特别强调帮困救助、就业援助、法律援助等措施的跟进。

  然而“双疏”工作并非一直进展顺利。心理咨询志愿者刚刚进驻社区时,街道办事处、居委会在各个小区都拉横幅、放置宣传板,但主动上门求助者为零。这让米振荣发了愁,“没人寻求帮助,工作室等于空谈。”

  通过和当地街道干部了解情况,司法局的工作人员找到了原因——不少群众,尤其是文化程度较低的社区居民,大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,将心理问题等同精神问题,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有“精神病”,不愿意接受心理疏导。

  鉴于此,米振荣当即决定,既然没有“矛盾”找上门,司法局和心理咨询师就主动去“找矛盾”来解决。

  先由社区调解员通过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的排查,尽可能找出可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。再由心理咨询志愿者及时对社区调解员排查出来的社会矛盾,加以分析研判后,主动去替群众解决矛盾。

  社区内一对赵姓母女为领养关系,母亲要求解除领养关系,女儿则以自杀相威胁,不愿解除关系。居委会排查过程中发现了这一个案,心理咨询志愿者便主动上门与母女谈心。

  三次详谈后,咨询师发现,是母女之间的互不信任造成了各自的心理不安全感,这种不安全感正是使母女关系不断恶化的“罪魁祸首”。咨询师鼓励母女多谈心,增加互信,目前,母亲已答应暂不解除关系,女儿也承诺每天按时回家,并在回家后用短信告知咨询师。

  经过不断的上门服务和宣传,社区渐渐接受了运用疏导心理来疏解矛盾的工作方法,从前“门前冷落”的“双疏”工作室也渐渐热闹起来。

  目前,闸北区已有4个街道1个镇拥有这样“双疏”工作室。在此基础上,闸北区司法局还将在天目西、芷江西、共和新和临汾4个街道,继续建立新的“双疏”工作室,力争在年底之前,形成“双疏”网络覆盖全区的工作格局。

  “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,心理疏导工作是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,它能帮助我们找到群众的真实诉求,是一种手段,解决矛盾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。”米振荣说。